《明朝那些事兒》里有這樣一句話:
_
「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上,能夠乾乾淨淨度過自己一生的人,是值得欽佩的。」
人這一生,處處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誘惑,我們受其所累,背負了太多的重量。
若一味的追求財富、名利,既讓自己活得太累,又覺得生活無趣。
高質量的生活,不是靠物質堆砌,而是來自內心的豐富與自洽。
一個人最高的智慧,就是能清醒的清空自己。
《荀子》中曾說:
_
「君子役物,小人役於物。」
君子可以控制對物質的追求,而小人只能被物質所左右。
慾望會讓一個人不斷地向外求,忽視了生活,忽視了自己。
到最後,既填不滿慾望,也毀了自己的生活。
只有控制住慾望,才能控制好自己的人生。
佛陀在世時,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羅門來到佛前,兩手拿了兩個花瓶,前來獻佛。
佛對黑指婆羅門說:
_
「放下!」
婆羅門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。
佛陀又說:
_
「放下!」
婆羅門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。
然而,佛陀還是對他說:
_
「放下!」
這時黑指婆羅門說:
_
「我已經兩手空空,沒有什麼可以再放下了,請問現在你要我放下什麼?」
佛陀說:
_
「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、六塵和六識。
當你把這些統統放下,再沒有什麼了,你將從生死桎梏中解脫出來。」
黑指婆羅門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。
「放下」在某種意義上也被稱為「清空」。
我們對於功名利祿的追求,就像手上的花瓶一樣,讓我們活得非常艱苦。
時時清空慾望,才能為自己找到一條幸福解脫之道!
生活中有許多不順心的事,愚笨的人為此著急,聰明的人安然接受。
有句話說得好:
_
「心態始終保持平衡,情緒始終保持穩定,此亦長壽之道。」
若是時時能活在當下,不為將來、過去憂愁,生活怎會不如意呢。
如同馬祖道一禪師常說的:
_
「吃飯時吃飯,睡覺時睡覺。」
當下最重要。
禪宗有這樣一個公案。
五祖法演禪師門下有三個傑出的弟子,佛果克勤、佛鑒慧勤、佛眼清遠,時人號稱「三佛」。
有一天,法演帶著三個弟子,在山下的涼亭夜話,回寺的時候,燈突然滅了。
在黑暗中,法演叫每一個弟子說出自己的心境。
佛鑒說:
_
「彩鳳丹宵。」
佛眼說:
_
「鐵蛇橫古路。」
佛果說:
_
「看腳下!」
法演當場對佛果說:
_
「將來傳揚我宗風的只有你呀!」
後來,佛果克勤禪師果然宗風大盛。
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:一個人在走夜路時,不必思考,只要看腳下就好。
人生大多數的煩惱和焦慮,皆來源於對過去的追憶和對未來慾望的企圖。
看腳下則是一種以平常心過日子的智慧,不追求虛無縹緲的東西。
雲門禪師說:
_
「日日是好日。」
這句話更深層次的意思是:不念昨日,不憂來日,每天都是好日子。
唯有常常清空焦慮,才能身處清涼世界,時有月到風來。
村上春樹在《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》中說:
_
「世上存在著不能流淚的悲哀,這種悲哀無法向人解釋。即使解釋,人家也不會理解。」
沒有人能做到面面俱到,也沒有不被議論的事。
我們無法改變別人對我們的看法,但我們能夠選擇如何面對。
唐代詩人寒山詩云:
_
「有人來罵我,分明了了知。雖然不應對,卻是得便宜。」
這首詩的意思是:有人來辱罵我,我雖然聽得十分清楚。我卻選擇不應對,這對我來說是得到了很大的好處。
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。
在意別人的看法,浪費的是自己的時間,影響的是自己的心情。
宋朝蘇東坡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職,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,經常談禪論道。
一日,自覺修持有得,撰詩一首,派遣書僮過江,送給佛印禪師印證。
詩云:
_
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。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」
八風不動是一個很高的思想境界,八風即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,四順四逆八件事皆不動。
禪師從書僮手中接看之後,拿筆批了兩個字,就叫書僮帶回去。
蘇東坡以為禪師一定會讚賞自己修行參禪的境界,急忙打開禪師之批示,一看,只見上面寫著「放屁」兩個字,不禁無名火起,於是乘船過江找禪師理論。
船快到金山寺時,佛印禪師早站在江邊等待蘇東坡。
蘇東坡一見禪師就氣呼呼的說:
_
「禪師!我們是至交道友,我的詩,我的修行,你不讚賞也就罷了,怎可罵人呢?」
禪師若無其事的說:
_
「罵你什麼呀? 」
蘇東坡把詩上批的「放屁」兩字拿給禪師看。
禪師呵呵大笑說:
_
「哦!你不是說『八風吹不動』嗎?怎麼『一屁就打過江』了呢?」
蘇東坡慚愧不已。
看完這個故事,不禁笑爾。
即便是超脫、豁達的蘇軾,也有在意別人看法的時候。
作家坎伯說過:
_
「為了幸福,你必須把『別人怎麼看我』這個問題丟在一邊。」
大海若能為人所動,便不會如此遼闊;明鏡若能被人刺激,就不會這樣乾淨。
懂得清空別人的看法,消除心中鄙吝,才能給幸福騰出位置,讓生活更有意義。
人生路上的誘惑和考驗,拿得起,更應該懂得清空。
清空慾望,以無心生活,世間自然無相。
清空焦慮,才能留下輕鬆自在的好心情;
清空別人的看法,才能心生歡喜沒有掛慮的活著。
唯有懂得時時清空自己,才能不忘初心,守住底線,風雨兼程。